嫉恶如仇的成语故事



嫉恶如仇

拼音jí è rú chóu

基本解释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。

出处清 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 蔡木龛》:“嫉恶如仇,有所白眼者,出一语必刺入骨。”


嫉恶如仇的典故

西晋时期,朝中大臣大多数都出身于皇亲国戚和名门望族。他们依仗贵族身份享有许多特权,骄奢淫逸,越来越腐败。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后,后宫竟有近万名宫女供他享用。当时,有一个叫傅咸的人,任武帝的尚书左丞、冀州刺史,后来又做司徒左长史等。武帝驾崩后,惠帝即位,傅咸任御史中丞、司隶校尉。他为人正派,敢于直言。有一次,各地发生饥荒,许多百姓流离失所,背井离乡,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。傅咸了解到这些情况后,立刻向惠帝陈奏百姓没有饭吃,惠帝却不解地问:“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?”傅咸闻听,啼笑皆非,便细细地将百姓之事讲给惠帝听。惠帝听后问道:“依卿之见,该如何是好?”傅咸直言不讳地说:“朝中一些大臣挥霍无度,他们一天的饭费竟达万钱,而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他们如此奢侈腐化,朝廷应严加处罚,屡教不改者可按国法处治。”惠帝听了,觉得很有道理,便说道:“言之有理。爱卿如发现何人挥霍无度,视国法于不顾,都可按条例惩处。”于是,傅咸便举出数人上报朝廷。这些平日里趾高气扬的贵族们觉得傅咸不能把他们如何,心里满不在乎。傅咸面对这些顽固不化的皇亲国戚们,并没有气馁。他多次上书惠帝,尖锐地指出:“奢侈之费,甚于天灾。”由于他的劝谏,惠帝终于下定决心罢免了一些官员。从此朝中大臣因心中惧怕,均有所收敛。于是,人们都说傅咸为官严正、疾恶如仇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讴功颂德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民皆歌乐之,颂其德。”
信及豚鱼 《周易 中孚》:“豚鱼吉。信及豚鱼也。”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”
大惑不解 庄周《庄子 天地》:“大惑者,终身不解;大愚者,终身不灵。”
雪兆丰年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三回:“古人云:‘雪兆丰年’。”
费尽心机 宋 戴复古《石屏集 论诗绝句》:“有时勿得惊人句,费尽心机做不成。”
春风风人 汉 刘向《说苑 贵德》:“管仲上车曰:‘嗟兹乎,我穷必矣!吾不能以春风风人,吾不能以夏雨雨人,吾穷必矣。’”
一干二净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:“他是‘一毛不拔’,我们是‘无毛不拔’,把他拔的一干二净,看他如何?”
路无拾遗 《孔子家语·相鲁》:“孔子初仕为中都宰,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,长幼异食、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、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、路无拾遗、器不雕伪,……”
度己失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