苟延残喘的成语故事

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
基本解释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。残喘:临死前仅存的喘息。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或维持残局。
出处宋 陈亮《与范东叔龙图》:“亮自七八月之交,一病垂死,今幸苟存延喘,百念皆已灰灭。”
苟延残喘的典故
春秋后期,晋国有一位大夫叫做赵简子。有一次他在中山狩猎时,突然发现一只狼从林中窜出,便猛射一箭。狼中箭后带箭拼命奔逃,赵简子驱车追赶。这条狼就是我们通常说的“中山狼”了,这条狼被后人评选为忘恩负义的形象代言人。
这时,有一个叫东郭先生的人正在往北走。他赶着一头驴,驴驮着一袋书。他走着走着,正好迎面碰到了那只正在逃命的中山狼。这只狼见了东郭先生,就说:“先生不是专门济困扶危吗?从前毛宝曾买一只乌龟放生,后来他在战争中逃命,乌龟载他过江;一个叫隋侯的,救活了一条蛇,后来蛇就衔来名贵的珠子报答。您让我躲在书袋里,勉强维持这一线生命(这是用现代白话文说苟延残喘的意思,原文即为此成语)吧。您今天能救我一命,我日后一定会像龟蛇那样报答您!”东郭先生在狼的苦苦哀求下,只好把狼装在书袋里,把书盖在上面。当赵简子追上来时,向东郭先生打听狼的下落,东郭先生说不知道。
东郭先生骗走了赵简子一行后把狼放了出来。而此时狼说自己饿了,你帮人帮到底吧,说着要吃掉东郭先生。正在这时,一个农夫恰巧路过。农夫问明原因后,把狼骗回东郭先生装书的口袋,抡起锄头,几下就把它打死了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讴功颂德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民皆歌乐之,颂其德。” |
信及豚鱼 | 《周易 中孚》:“豚鱼吉。信及豚鱼也。” |
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?” |
大惑不解 | 庄周《庄子 天地》:“大惑者,终身不解;大愚者,终身不灵。” |
雪兆丰年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三回:“古人云:‘雪兆丰年’。” |
费尽心机 | 宋 戴复古《石屏集 论诗绝句》:“有时勿得惊人句,费尽心机做不成。” |
春风风人 | 汉 刘向《说苑 贵德》:“管仲上车曰:‘嗟兹乎,我穷必矣!吾不能以春风风人,吾不能以夏雨雨人,吾穷必矣。’” |
一干二净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:“他是‘一毛不拔’,我们是‘无毛不拔’,把他拔的一干二净,看他如何?” |
路无拾遗 | 《孔子家语·相鲁》:“孔子初仕为中都宰,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,长幼异食、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、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、路无拾遗、器不雕伪,……” |
度己失期 |